新闻中心
用微信扫码二维码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前不久,第14届印度航展在印度班加罗尔开幕,吸引了不少军迷关注。
航展上展出了“光辉”战斗机、先进中型战斗机(AMCA)、HLFT-42“猴神”超音速战斗教练机,还有各种机载监视系统、传感与通信系统、人工智能和网络战系统等,展示着印度国防工业的最新成果。
除此之外,印度空军的各型主力战机一一陈列,包括最新引进的法国“阵风”战斗机,印度与德国联合研制的“北极星”通用直升机,以及英国“鹰”式教练机。美国空军与海军派出包括F-35A在内的6架战斗机参展,凸显出美印加强军事合作的意图。
透视本次航展,我们不难发现,印度航空工业真正推出的新型号与新技术成果寥寥,其空中力量建设处处透露着国外技术力量的影响。
近年来,印度不断加大对国防工业的投资力度,印度航空工业斥巨资对现役战机进行升级,并推进多种新机型的研发项目。但摊子太大、实力薄弱的现状,让其“腾飞大计”可望不可即。
作为印度航空工业的“独苗”,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凭借模仿起家,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也为未来的发展埋下许多隐患。
模仿起家,“一家独大”丧失忧患意识
1932年,印度商人瓦尔昌德走到了人生的分叉路口。
当时,瓦尔昌德从英国留学归来。接手家族银行生意后的他认为,金融业对帮助国家崛起、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非常有限,于是说服家人,转头迈向了“工业救国”道路。短短几年时间,他先后建立起印度第一座船坞和第一家汽车厂。
然而,印度工业基础薄弱,同类型产品的性价比难以与老牌欧洲企业竞争。瓦尔昌德耗费了大量心血,旗下工厂的产品却没有太大影响力。
本文由焦点平台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mnylaw.com/news/1197.html